为什么今天的京剧不受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喜欢?
到底是因为什么,曾经无比辉煌的艺术形式京剧难以被今天的年轻人所接受呢?
P.S:有人在说现在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使京剧没落了,其实还是没有解答真正的疑问,为什么京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竞争力这么差,它的缺陷在什么地方?为什么这种艺术形式不被今天年轻人的审美习惯所接受了呢?
京剧,真的曾经被大多数人喜爱过吗?
在斯诺的《红星照耀中国》中,他提到他对当时的京剧的印象:
同那些神情厌烦的京剧观众相比,这真使人惊奇,因为在中国,看戏的把时间主要花在吃水果、嗑瓜子、聊天、把热毛巾扔来扔去、到别的包厢里去访客上面,只是偶尔才看一下台上的戏。
无独有偶,在《基督山伯爵》中,也描述了所谓风靡一时的歌剧的一些社会情景:
其实,那些女郎都在谈论自己的事儿、自己的恋情和欢乐,谈论第二天开幕的圣周狂欢节,根本无暇顾及演员的表演、剧情的发展,只是到了一定的时候,大家才转过身去,听一段柯赛莉唱的咏叹调,或者为莫里亚尼的精彩唱段鼓掌,或者为斯佩克的出色表演喝彩,随后她们又继续私下交谈。
差不多嘛。社会在变,思潮在变,科技在变,人是不会变的。
无论京剧,还是歌剧,最风光的日子里,喜爱的也永远是少数。大多数人,其实是为了社交二字,赶一个话题。社交才是最永恒的娱乐,京剧的好坏,一点也不重要。
我们可以想想,现今较为流行的,譬如综艺、漫威、世界杯或者电竞等,多少人是主动爱看,多少人是怕落下话题呢?也无怪乎有那么多“假球迷”了。
是故,时运一去,社交场子变了,京剧的受众数量就落回到一个核心的小群体中;社会进步,单就这个小群体而言,数量应该是增加了的。
要有个大契机,引起话题上的热议,吸引一波流量,京剧当然有再火热的可能——因为大多数人其实是连了解一下的机会都没给过——但我想,这种火热无甚意味环亚娱乐集团。
泰坦尼克号里,有一幕情节,说船即将沉没,小提琴手们决定再演奏一曲。有一位问,船都沉了,奏给谁听呢?另一位则回答说,反正平时也没人听。于是他们演奏起来。
做艺术的,干嘛贪图一点流量呢?这世上那么多好的东西,核心受众也只有一点点——艺术总是有门槛的,大多数人又“不学无术”。
而至于为想光耀京剧,而嚷嚷着建国时的改编不对,嚷嚷着该投入低俗的人们,或者真魔怔了。那样的京剧有个锤子值得喜欢的。
京剧可以说从未达到“全国范围内”的喜爱——这话有点极端,八大样板戏年代勉强做到了这一点。需知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,南北东西各不相同,北京城里的京剧,到了河南的村镇,真不一定干的过当地的豫剧团,同理,自诩正统的闽南潮汕客家人也并不会对此有过多的喜爱。
京剧最红火的时候,那得说清末民国了,舞台上的浓妆艳抹唱念做打,一夜爆红的科班新秀,响彻南北的大家名角,昭示着京剧对那个时代的名义统一——然而,这个统一也仅仅是名义上,就像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样。
京剧的全盛,在除却平津之外的广大地区,仍然走的是高层路线。
以山东为例。山东济南新市场有庆乐班、太平班、民生戏园,汇波寺阁子东南的有大舞台,司家码头有富贵园,国货商场内有庆升戏园。据此,济南是京剧“大码头”,京剧统治了济南。可问题是ag环亚集团,济南不仅仅就是个济南城,出了这个城,外边的章丘、长清、党家庄就不再是京剧的天下了,得让步给本土的吕剧,甚至于连济南城内也未达到京剧独步天下的地步,唱武老二的、章丘梆子、梨花大鼓、五音戏、北路琴书、山东落子,大观园的晨光茶社,鳞次栉比,京剧也只是其中比较火的一个,而不是唯一——在那个没有更多消遣的年代,京剧都未能完全吸引住年轻人的心,在现代这个万花筒似的花花世界里,又怎么可能独得恩宠呢。
受众面小,又走高端路线,只能是路越走越窄。京剧其实在北京及周边县市还是很有市场的,但北京又是全国的文化中心,南北艺术荟聚之地,京剧不仅要面临严峻的时代考验,还得同时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竞争——这种情况下要是还能一枝独秀,那京剧得牛到什么程度?所以注定京剧现在只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进行传唱,甚至于还得仰仗财政拨款才能活下去——这也不是京剧一个剧种的问题,大多数剧种都有这种问题。
不过,在逐渐落寞的戏曲艺术这块,还是有个神奇存在的——豫剧。在中原,它能传唱苏鲁豫皖四省、延绵秦晋燕赵;传唱路线则走群众路线,牢牢占据乡村层面,听众过亿;各地中小剧团无数,全凭本事吃饭,自负盈亏,货真价实。豫剧是河南剧,但又不局限于河南,而它的流行范围又是中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,且是农业大区,山东河南各两亿,苏北皖北冀南又大几千万,集聚效应明显,又不自持身份,堂会、庙会、乡村人家白事,一概参与,有没有行头无所谓,价值几十万上百万的点翠一概没有,只需板胡梆子,四个人唱得,三个人也唱得,只要唱的好,本家给钱,村里下次还请,剧团得以过活,良性循环,所以竟然到现在还能活的有声有色。
当然,京剧没落并不意味着京剧已死。京剧远离了现在大部分年轻人的日常,却又从来不曾真正消失,如果细心留意,你处处可以找到京剧的元素——流行歌里的戏腔,脱胎于京剧行话的词汇,习以为常的路边宣传画可能都有京剧。它已经融入到了社会当中,成为了一个价值符号,一个文化符号,这也是京剧的另一种成功之处吧。
我曾围观过某部组织的“高雅艺术进校园”活动,并于现场请教演出方:何为“高雅艺术”?
我听过很多种回答,包括受众偏少、一般不容易自由创作、欣赏有门槛等等。
于是我有了个疑问:假如把德云社平移到刚果(金),德云社的相声算不算“高雅艺术”呢?
一个土生土长的刚果(金)人,要想听得懂德云社的相声、跟我们一样乐,他至少要学习3-5年中文(这已经是语言天才级别了);要想创作相声,那至少还得学习3-5年;门槛如此之高,受众肯定不会多。
那么德云社的相声到底算不算高雅艺术呢?
可能有人要说我“杠精”,但恕我直言,很多艺术形式,其实是被时间、空间活生生“逼”成“高雅艺术”的。
比方说西洋歌剧,现如今我们去听个歌剧(有的剧场)还要求正装、现场还不能出声,殊不知以前欧洲歌剧现场比德云社相声现场安静不到哪里去;
现如今被“雅”上了天的芭蕾舞,有研究称在起源阶段与色情表演脱不了干系。
京剧也一样。
早年的京剧,毁三观的剧情、当面骂人的台词比比皆是,现场欢迎喝茶嗑瓜子、叫个好喝倒彩都情在理中;表演者根据需要随时改词、改唱腔甚至改剧情,只要观众能接受就行。
现如今全都“高雅”了,你敢改就是“不尊重传统”,剧院别说嗑瓜子了,很多地方一瓶水都不给带进去。
你自己选择脱离群众,就不能怪群众不待见你。
你不要问我们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京剧,你要问问京剧为什么不主动求着我看。
哦,你觉得我说话很傲慢、高傲、可恶吗?玖鼎贵宾厅
现实是,无论是美国大片、日本动漫、美国电视剧、英国电视剧、香港电影、武侠小说、起点网文、晋江文学、抖音、快手、B站,哪个不是背后有一群人费尽心思去思考我们观众的喜好,然后费尽心思讨好我们的?
“顾客就是上帝”,你以为跟你开玩笑呢?
你知道麦当劳每年花多少钱去研究顾客爱吃什么吗?
你京剧又做了什么?
每年的日本电影剧场版的《名侦探柯南》,都知道在微博、B站投放广告,推广宣传、吸引我们的目光。
你京剧又做了多少推广?做了多少紧跟年轻人潮流的作品?
而且,时代不同,表现形式和载体本就应该不一样。
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得最好的就是中餐,因为中餐真的是很“没文化”,什么电子仪器、外国厨具、外国火炉都拿来用,还在厨房里搞摄像头,搞“明厨亮灶”,搞什么大火炉,没有搞什么煤灶、柴火灶,典型的“丢了中华文化的灵魂”,但是,它却是最能够走出国门的中国文化。
你京剧敢搞特效吗?敢上大银幕吗?敢讲现代话,敢吊威亚、换题材吗?不敢。为什么?因为这样搞出来的东西,叫做电影、叫做电视剧。
中餐从来没有现代中餐和古代中餐,就你们搞京剧什么传统文化的整天瞎折腾什么传统文化,把圈子越高越小,反而怪为什么受众越来越小。
大众娱乐
当然,京剧乱搞不会死人。
这一套在京剧上搞一搞,我觉得无所谓,反正影响不了我ag环亚线上娱乐。
然而,这一套搞在医学上,那就是真的要命了。
电视都要被淘汰了,你还搁这儿问京剧为啥不受“绝大多数年轻人”欢迎了? 大众娱乐